在延津这片土地上,农业年年成长,岁岁进步,近年来,延津县不断亮出“成绩单”,刷足“存在感”——延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模式;深入推进中原农谷东区建设,建成30万亩高标准农田,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2023年度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先进集体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集体;帝益麦种业郑麦136销量突破1.48亿斤,刷新了中国种业单品种销售纪录,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签订的郑麦918生产经营转让协议,刷新了我国小麦单品种价格转让纪录……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延津县农业广袤大地催生出一朵朵工业奇花。延津县2024年经济“半年报”的数据令人振奋。
2024年上半年,延津县工业增速扭负为正,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23个行业中,实现正增长的有18个行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化工等产业增长较快,对全县工业经济贡献较大。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速5月、6月单月排名均位居八县(市)第一,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由一季度的负9.9%增至2.7%,增加了12.6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77亿元,同比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
无农不稳,延津作为农业大县,不断完善小麦全产业链,持续擦亮延津小麦品牌。无工不富,延津县没有停留在“舒适圈”,一个华丽转身,爬坡过坎、负重前行,勇攀工业强县高峰。
延津县食品产业园区目前已入驻鲁花产业园、克明面粉、克明面业、五谷道场、晶都笑脸、百川、精益珍、厨帮厨、口水娃等企业5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小麦日加工能力4000吨以上,面条、挂面及方便面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休闲食品企业,年产值过亿元,营销网点遍布全国。
今年上半年,延津县小麦总产量达5.5亿公斤,可复制推广的高产“延津模式”以单产875.2公斤成绩再次亮相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新榜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河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郑天存,神农种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田云峰,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等人现场见证,了解高产延津模式。“延津花生”荣获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延津县清楚知道,延津县百亿食品产业中,粮油是“老大哥”,附加值高的休闲健康食品相对较弱。
延津县以强链补链的思路招商,看中位于苏州的企业“口水娃”。2023年3月,延津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专程去江苏“带娃”,通过低效用地盘活为“口水娃”选好住处,提供简单装修改造便可投产的84亩广阔厂区。
2023年5月,苏州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奎计划到“口水娃”的几个新家备选地考察一遍,第一站来到延津后,当即决定取消其他行程,“就这里了”。
延津“口水娃”项目签约即开工,营业执照半天到手,延津县委、县政府在该县13个乡镇(街道)组织招聘会,协助办理健康证,300多名工人及时上岗,延津“口水娃”当年顺利投产。
“口水娃”成了延津的“福娃”。百川食品的大豆拉丝蛋白找到了大客户,诺铭包装每年多出500万元销售额,快递车一天进出多次。今年2月,“口水娃”在延津成为规上企业,预计全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下一步,延津县将不断壮大食品产业集群,围绕粮油制品精深加工、方便休闲及健康食品(预制菜)加工、特色畜禽肉制品(熟食)加工、冷链食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四大产业链,立足延津县小麦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优势,加大上下游企业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构建全国小麦产业链最完整的科技研发和生产加工体系,推动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加快小麦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打造引领全国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就能污染一大片土壤,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而在延津,废旧锂电池被再次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还避免了资源浪费。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延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中鑫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中鑫”)车间,见到废旧锂电池的“炼金术”,一批“退役”的废旧锂电池经过拆解、破碎、分拣、冶炼等工序,再生出镍、钴、锰及锂盐等贵金属原料,再次成为电池材料行业的主要供给。
据介绍,河南中鑫2020年落户延津后,发展迅速,建成的6条废旧锂电池极片生产线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回收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2023年,该公司废旧锂电池材料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具备年处理废旧锂电池10万吨、提取电池级碳酸锂1万吨/年的生产规模,成为国内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锂电循环产业基地,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再生利用”和“梯次利用”白名单企业。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废旧汽车市场也不断壮大,延津县以新乡市东源汽车报废回收有限公司为牵引,建立废旧汽车拆解废物分类收集系统,拓展下游废钢铁、废塑料、废电路板等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形成年回收利用报废车辆5.5万台,处理废旧电路板2万吨、废矿物油5万吨、废钢1万吨的产业规模。
循环不只在企业内,还在企业间。去年,同在园区的新乡市首创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完成升级,从“吞”掉垃圾发电进化为集中供汽,现已带动形成年处理生活垃圾67.3万吨、农林废弃物35万吨、年处理医疗危废9100吨、废炉渣13.68万吨、发电量4.26亿千瓦时的产业规模,其中,该公司年供汽量达29.52万吨,实现延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北区企业用汽全覆盖,为企业降低成本30%以上。
为让循环经济真正转起来,延津县强化载体建设,推进资源循环再生园区建设,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专业机构科学规划,绘制产业图谱,围绕上中下游材料、生产、服务相关企业,建立产业链图谱、供应链图谱、创新链图谱和招商链图谱,夯实要素保障,持续降低企业要素成本。目前,资源循环再生园区已入驻企业110余家。
循环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延津县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适用技术。二是引导园区内高耗能企业三浦百草、克明面业、新乡制药等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各企业副产物和废弃资源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废水和固体废物的“零排放”。三是严把新建项目审批、能耗和环境准入门槛,合理规划项目位置,实现相邻或相近项目之间资源和能源循环,提升产业集聚,增加产业互补。
对于企业来说,从发展受限的城区搬入专业园区就像是从“自建房”搬进了“别墅区”。
在延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北区,就有一个专业的化工园区——延津县化工园区与新乡市国资集团联手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作为项目开发主体,全面推进了化工园区的提升建设;与河南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园区专家团队,全面提升园区技术支撑,着力将延津县化工园区打造成为中原地区配套最全、标准最高、要素成本最低、专业化程度最强的专业化工园区。
总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延津县化工园区,是河南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已公布认定的37家化工园区之一,2022年11月成功创建市级工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园区,2023年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D级低安全风险等级化工园区。
手握化工园区这一优势资源,服务必须跟上。园区先后投资10亿元实现了“九通一平”,并建设了特勤消防站、化工安全实训基地、工业供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实现了双电源、双水源、双热源,正在加快建设地上综合管廊、危化品停车场、铁路专用线等公共服务设施。
当前,化工园区紧紧围绕医药制造1个主导产业,同步发展新型煤化工、高端日化和化工新材料3大支柱产业,构建“1+3”产业体系,化工园区的入驻率不断攀升——
以晋开延化为代表的基础化工生产企业,年产60万吨合成氨,联产80万吨尿素及其配套10万吨甲醇项目,打造中原地区尿素和甲醇领域龙头项目。
以新乡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核苷系列原料药及2亿只注射剂项目和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药用辅料为代表的医药化工生产企业,建成了中国实力最强的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研制、生产基地之一,新乡制药是阿兹夫定原料药的生产企业,在治疗新冠病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新乡市建文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洗涤剂项目、新乡汇淼科技公司年产12万吨表面活性剂项目、河南安胜科技公司年产6000吨高端日用香料项目为代表的高端日化生产企业,已成为化工园区的支撑产业之一。
以瑞丰宏泰年产12万吨烷基化装置及7万吨烷基苯磺酸生产线项目、河南天鸿选矿科技有限公司新型高效环保捕收剂项目、河南润巍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工程材料项目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生产企业,正在加速建设。
中碳高科(河南)有限公司在延津县化工园区投资年产1800吨超级电容活性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该项目主要是将生物废料(玉米棒、花生壳和核桃壳)通过粉化、碳化、活化等化学工艺生产转化为超级电容活性炭材料,能够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后备电源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总投资4.5亿元,用地50亩,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收入预计达5.4亿元,年利税约2.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60多人。
转型之路,唯勇者行。延津县将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以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魅力延津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