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3日),2025年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观摩活动第五站走进丹凤县,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三个重点项目。
项目位于丹凤县武关镇,投资主体为陕西凤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项目于2022年2月开工,建设年限2022年—2025年。总投资额1.86亿元,年度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经建成投产运营。
项目规划用地32亩,建设碳化活化炉生产线条、全自动磨粉造粒生产线万吨煤质(生物质)活性炭和年处理10万吨废弃果壳,并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
项目具有三个亮点。一是工艺全面优化,实现了由“低效”到“高效”的转变。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了“院企合作、企地共建”机制,聘请国内活性炭领域权威专家周建斌院士、邓先伦教授为技术顾问,与陕煤研究院、清华海峡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开展合作,自主研发活性炭改性技术3项,获得行业发明专利2项、注册商标5项,技改前10吨核桃壳生产1吨活性炭,日产活性炭25吨;技改后7吨核桃壳就可生产1吨活性炭,日产活性炭30吨;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30%,达到国际能耗标准。二是设备全面升级,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坚持以设备更新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累计投资1.86亿元,新建研发大楼1栋,更新了超级活性炭生产线条、机制造型活性炭生产线条,新建煤质、生物质双原料活性炭生产线条,引进了日本碳化活化一体炉、俄罗斯斯列普炉和德国纳米级磨粉造粒等先进设备,年生产活性炭1万吨,企业年产值由技改前的8000万元增加到3.9亿元,年利税超过4000万元。三是资源全面利用,实现了由“废品”到“产品”的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全市核桃产业资源优势,首创以核桃壳为原料生产超级活性炭系列产品,形成了从“废弃核桃壳回收—活性炭生产销售—余热供暖利用”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由活性炭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处理废弃核桃壳、秸秆等10万吨,产品由原来的6种初级产品,增加到3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急救、家庭净化、化工催化等领域,可有效满足市场定制化需求,产品将销往国内国际市场,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西北最大的生物质活性炭企业。
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引进高端进口设备,构建覆盖“农业固废—工业生产—环保服务—文旅经济”全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
项目亩均投资580万元,建成后,预计亩均年产值1230万元,亩均税收120万元,带动就业80人。
项目位于丹凤县北坪现代工业产业园,投资主体为陕西中盛丹龙纺织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于2024年6月开工,建设年限2024年—2025年。总投资额1.2亿元,年度投资1亿元。
项目建设利用北坪现代工业产业园标准化厂房1万平方米,建设年产2000吨新型特种调温纤维(1000吨长纤、1000吨短纤)生产线套(台)。目前已经建成投产运营。
项目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材料双向调温。以煤、石油化工而来的聚酯母粒为原料,生产的中空纤维,具有遇热吸热、变冷放热、双向调温功能,可调温度范围18℃~32℃,形成服内恒温微气候,使人体始终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环境。二是技术国际领先。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第一,权威教授张兴祥带领团队研发10年,相关核心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独一无二。设备经3—4年小试、中试定制化采购。在相变材料微胶囊耐热性方面,微米级胶囊嵌入纤维,克罗值(热阻)大,保温率高,热传系数低,使产品保温性能强,能减少热量流失;在熔融纺丝技术制备方面,质感柔软,透气率提升30%;16微米直径,有外皮和内芯;经50次水洗后调温性能保留率超90%。三是市场优势明显。原料来源广,成本低;科研成果好,性能优;调温区间大,质感柔软舒适,抗洗、抗折、性能稳;产品特性强,不可替。因材料的特殊性,产品已被高端户外品牌锁定。
该项目在采用添加预留体积改善相变材料微胶囊耐热性、熔融纺丝技术制备储热调温纤维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破解了传统纺织业“低端锁定”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价值多元化”的县域经济转型新路径,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融合发展范式。
项目亩均投资1700万元,建成后,预计亩均年产值1140万元,亩均税收100万元,带动就业100人。
项目位于丹凤县峦庄镇,投资主体为丹凤县永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于2020年4月开工,建设年限2020年—2025年。总投资额3.3亿元,年度投资6300万元。
项目分四期建设:一期占地1250亩,建设集天麻菌种研发生产、示范种植、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园区;二期新建集餐饮、康养、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民宿哆咪屋20套和2万立方米天麻智能培育方仓;三期建设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天麻交易市场;四期建设年产2000万袋天麻“两菌”生产线吨天麻蜜片、天麻预制菜、天麻挂面生产线。
项目具有四大亮点。一是科技赋能生态链。聚焦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标准引领,与西农等9所高校、徐锦堂技术团队合作研发;攻克菌种退化等三大技术瓶颈,选育“蟒岭红”等6个优良品种;率先发布菌种生产等4项技术标准,首创“林药共生+三产联动”生态循环体系和工厂化种植鲜食天麻模式,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创新延伸产业链。聚焦龙头带动、产品开发、业态融合,以永福工贸为链主企业,带动新雨丹、丹发成等龙头企业,链接县内上下游265家天麻经营主体;建设年产2000万袋“两菌”和500吨天麻预制菜、冻干粉、挂面4条生产线,研制天麻蜜饯、天麻酒等15种食药同源产品;建成云溪里特色客栈和蟒岭乐园,获评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营销升级价值链。聚焦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品牌推广,建成1万平方米现代化交易中心,融合商品集散、仓储物流、金融服务、质量检测、溯源管理五大功能;与同仁堂等20余家药企、亳州等6个中药材市场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天麻产销量占全国10%,形成“买全国,卖全国”产业格局;成功举办世界草药医学发展大会、全国天麻大会,“丹凤天麻”影响力不断提升,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四是联农共享利益链。聚焦机制创新、基地建设、带动效应,建立“县抓龙头,镇建基地,农户参与”三级联动机制;新建6万箱天麻庭院经济示范带、24万箱立体栽培智能方舱,实现“随时种,随时采,随时食”循环高效种植;全县种植天麻1400万平方米、产量5万吨、户均收入超5万元,园区向10个镇56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分红1357万元,带动9个省118个县、20余万户群众增收,天麻产业实现建在峦庄、覆盖全县、服务全市、辐射全国。
该项目以“全链融合、科技赋能、生态富民”为核心,全国首创“林药共生+三产联动”生态循环体系和方仓式、工厂化种植鲜食天麻模式,构建“天麻种植—精深加工—康养旅居—数字农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充分彰显现代化农业与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深度耦合,成为商洛乃至陕西三产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
项目亩均投资150万元,建成后,预计亩均年产值450万元,亩均税收23万元,带动就业600人。
7月25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入境窜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施泳紧急向日本外务省亚大局长金井正彰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冲突持续引发关注。泰国文化部长佩通坦7月26日再就泰柬边境冲突发声,称目前虽无法履行总理职责,但一直在听取汇报并密切关注局势,尽己所能履行职责。佩通坦在社交平台上发文,首先重申泰国代理总理普坦25日的表态,指认柬方行为已构成“严重战争罪行”。
大象新闻·大象帮近日收到多名网友报料称,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发生未成年人霸凌事件,多名未成年人围殴未成年受害者,还将施暴过程拍摄视频在网上传播。
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学生起,将全面取消绩点,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和记载
美日握手言和,石破茂的急刹车,挡不住日本经济的下坡路!#掘金计划2025 #国际局势 #石破茂 #日本经济 #国际热点
疑因驱赶野生猕猴,游客与工作人员冲突,黔灵山公园回应:猕猴过量,为保护游客不伤害地驱赶
7月25日晚间,有IP定位在贵州的网友发布了一则争吵视频,称有外地游客见黔灵山公园的环卫工驱赶猴子,便谩骂环卫工。相关视频显示,在一景区道路上,一男子不顾众人阻拦,指着一身着橙色背心的工作人员质问,“我们1600公里过来看猴,你打它?二级保护动物你不知道吗?
高分考生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已有16人决定复读,通知短信为“已录取厦门大学”
近日,“高分考生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此前,多名贵州考生在社交平台反映称,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自己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
7月26日,中国跳水队正式开启新加坡游泳世锦赛的征程。首个比赛日,“梦之队”战绩一喜一忧——陈芋汐、陈艺文、曹缘和程子龙携手出战混合团体决赛,毫无悬念夺得赛事首金;李亚杰与陈佳则未能守住女子1米板阵地,前者收获一银,后者仅列第九,金牌被澳大利亚名将麦迪逊·基尼获得。
黑龙江省纪委监委7月25日消息,黑龙江省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忠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有些东西,一旦造出来,就没法回头了。它不是比谁跑得快躲得快,是根本不给你跑和躲的机会。就说高超音速武器吧,速度能超过10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