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印发《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及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指南(第一版)》,向全国推广101项污水管网建设管理先进经验。
常州11个标杆项目入选,入选总数居全国城市首位。这是常州市在美丽中国建设引领下,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取得的又一成果。
今年汛期到来前,清潭的“里子”雨水管网将完成部分“重塑”。届时,清潭片区排水防涝能力将大幅增强,周边叶家浜等河道水质将进一步提升。
城市“里子”牵着民心。早在2020年,常州就率先建立了较为彻底的雨污分流体系,此后的多年,接连完成两轮市区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2023年起,常州实施主城区住宅小区全覆盖养护排查整治工程,目前,完成排查整治的小区数量达655个,实现第一轮全覆盖。通过周期性排查,雨污管网“各行其道”,结合一河一策、沿河截污等措施,常州雨污分流污水收集量已占总收集量的87%,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常州企业面广量大,不少也是“排水大户”。针对企业,常州创新采用“排水许可+排水户合同”模式,“双轨制管理”实现污水源头管控。
“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管网全覆盖”,常州城区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无雨天返黑返臭现象,河道水质指标提升,部分河道已恢复生态功能。
作为江苏省内唯一实现排水“源厂站网一体化”“规建管养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常州对中心城区内的城北、戚墅堰、江边3座污水处理厂,2300多公里市政雨污水管道、200座雨污水各类泵站实行一体化高效管理机制。污水管网低水位运行、韧性排水系统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相关经验,吸引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00多个城市前来调研交流。
2024年,江边污水处理厂三、四期获评全国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在这里,每天有12万吨再生水输送进新龙生态林,浇灌出5000多株水杉组成的“杉”水画;超过4万吨“水热同输”进入高铁新城,用于集中供冷供热;紧邻江边污水处理厂的生态安全缓冲区,每天也能“吃下”4万吨再生水。
此外,高品质再生水深受周边企业欢迎,用来替代自来水,减少了地表水的使用,并大幅节省水费。
正在建设中的江边污水处理厂五期工程秉持资源能源“转化站”的理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开展光伏发电设计,总装机容量达到15.7兆瓦,预计年节约电量1600万度;污泥厌氧消化处理将实现“热电联产、自发自用”;再生水将大量回用于工业、市政等用水领域,年节约水资源不低于2000万吨。整个项目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3万吨以上。
江边五期计划今年年底投运,其70万吨/日的处理量,将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将成为全省领先的低碳绿色综合示范项目,变废为宝创造城市新的“水”“电”“气”“暖”。
南市河碧水悠悠、草木青青。这条镶嵌在青果巷边上的城市“水下森林”水体透明度长期达1米以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源头活水来自“源水净化+生态活水+生态修复”。在老城厢清水工程中,增设了3座超磁净化补水泵站,为5条市河上游补水、下游抽排,每天补水总规模达11万吨;种植10多个品种的沉水型、挺水型水生植物,开展河道原位生态修复,种植面积将达5.6万平方米。
目前,环市中心的东、南、西、北市河及锁桥河等核心区河道水质已经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Ⅱ类,7.2公里的“清水走廊”碧波荡漾。
在清潭片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同步设置取水泵站等,将实现南运河与叶家浜、双沟浜的补水连通,有效提升两条断头浜的水质;正在施工的花园污水泵站提升工程也规划了管道,计划每日以5000立方米的规模从南运河取水,为中粮浜送去干净的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