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EMC(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易倍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联系电话 0563-4750968
  • 栏目幻灯二
  • 栏目幻灯一
  • 最新公告:
    市场在变,易倍体育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0563-4750968
    地址:
    宁国市凤形路百信丽郡16幢1004、1005号
    手机:
    13856343690
    电话:
    0563-4750968
    传真:
    0563-4750325
    邮箱:
    111375693@qq.com
    新闻动态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添加时间:2025-05-13

      3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交流实验方案。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针对污染物转化与污水资源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藻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水产养殖尾水、畜禽养殖污水、榨菜生产污水、酿酒污水和黑臭水体等,不仅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还能变废为宝,转化为饲料和生物肥料。

      “微藻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我们筛选培育以污水中所含的碳、氮、磷等元素为食的微藻,利用它们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饲料和生物肥料,从而实现污染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减排等目标。”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负责人谭周亮说。

      易倍体育网站 易倍官方平台

      2016年,科研团队在开展重离子束辐照小球藻研究时,意外发现小球藻突变株对氮、磷元素表现出良好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在随后的研究中,科研团队开展了突变藻株的氨氮耐受性、生活污水处理厂现场小试和中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示范、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研究。

      2022年,科研团队经过多项研究发现,突变藻株在处理水产养殖尾水和黑臭水体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处理后的水体水质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所回收的藻体还富含蛋白质,证明微藻可成为优质的饲料来源,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2024年,经科研团队实际测试,利用微藻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

      2024年,科研团队建立生活污水现场小试进行微藻深度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藻体制成藻肥,开展肥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施用藻肥不仅能有效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还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推广,微藻处理污水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推污水高碳处理工艺转型为低碳生产工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谭周亮表示。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

      3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用藻液对蔬菜施肥。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2)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县污水处理厂,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收集实验用生活污水。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3)

      3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观察微藻扩培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4)

      易倍体育网站 易倍官方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观察重离子突变藻株生长情况(2021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5)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县污水处理厂,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为实验收集样本。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6)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谭周亮在整理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2021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7)

      用藻液培养的蔬菜根系(右瓶)生长明显优于用清水培养的根系(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易倍体育平台 易倍网址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8)

      3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查看微藻肥料促小麦出苗效果。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9)

      3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用藻液对蔬菜施肥。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0)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谭周亮(左)在向当地一名水产养殖户了解饲料投喂情况(2022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1)

      3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2)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务有限公司,谭周亮(左)向公司负责人了解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微生物细胞活性检测设备在污水处理中的使用情况(2022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3)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谭周亮在一处水产养殖池塘中提取水样(2022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4)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务有限公司,谭周亮(左)在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2022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5)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商讨实验方案(2021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6)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谭周亮(左)在与当地一名水产养殖户交流(2022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7)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谭周亮在检查重离子突变藻株选育结果(2021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8)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谭周亮在查看藻类培养情况(2021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污水变资源微藻“显神通”(图19)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内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