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水厂,都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都是一城一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净水技术》与国内各大水司强强联手,用科普与专业并重的视角探究各地标杆性水厂的每一个角落,让水厂在云端打开大门,展现别样的风采。
近日,亦庄新城台湖再生水厂一期工程特许经营项目迎来新进展——在南六环、京津高速与凉水河勾勒出的三角地带里,土方挖掘工作已全面铺开,这座备受期待的大型再生水设施预计2027年正式投入使用,为区域水环境治理注入新活力。
台湖再生水厂一期工程由北京排水集团联合体牵头投建,设计污水处理规模达35万立方米/日。它将是北京继槐房再生水厂后又一座大型全地下再生水厂。
“项目建成达产后,台湖再生水厂将成为北京经开区凉水河以北唯一一座大型再生水厂,承担着北京经开区凉水河以北区域、凉水河南侧物流基地的污水处理任务,并支撑此区域的再生水利用需求,服务面积约55平方公里,处理能力占北京经开区污水处理能力的80%。”北京排水集团亦庄北排公司副总经理李广路介绍,工程投用后,所服务区域的污水日处理能力将大幅跃升。
其实,经开区与再生水的“不解之缘”早已开启。自2011年起,小红门再生水厂等开始向经开区源源不断供应高品质再生水,保障了京东方八代线等重点企业的用水需求,目前日供水量已达7万立方米。当前,北京排水集团13万立方米每日的再生水新建管线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日供水量将达20万立方米,而台湖再生水厂的加入,将与现有设施携手,共同为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该项目采用“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模式,已完成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信息系统入库审核工作,成为2023年11月《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新机制下本市首个落地的污水处理领域特许经营项目,标志着北京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走进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往来穿梭,满载土方有序驶出,一派繁忙景象。但鲜为人知的是,项目建设背后藏着不少“硬骨头”。北京排水集团亦庄北排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人张凯介绍,由于是全地下建设,需开挖200多万立方米土方,挖掘量巨大;加上工期紧张、渣土处理难度大,叠加南六环、京津高速与凉水河形成的三角地带施工场地受限,项目推进挑战重重。
为啃下这些“硬骨头”,项目建设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拿出了优选方案:在施工规划上,依托专业技术力量制定精细化科学施工计划,结合全地下建设特点对开挖区域、工序衔接、进度节点进行精准拆分与动态调整,确保施工流程紧凑高效。在土方处理上,建立高效协调机制,优化土方开挖时序,通过错峰运输、多路线调度等方式提升运输效率,针对渣土处理难度大的问题,配套专项处理方案,保障渣土合规处置。在效率提升上,引入先进挖掘设备采用大型智能化开挖机械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作业精度,进一步提升土方挖掘的安全性与效率。在现场管理上,实施严格的全流程管控,从施工安全防护到扬尘、噪音等环境影响因素做好全面防控措施,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对周边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推动工程在复杂条件下稳步推进。
这座再生水厂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AAO+MBR+臭氧氧化+消毒”工艺,出水执行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B标准。污泥处理则采用“浓缩+调理+低温真空干化”技术,将污泥含水率控制在40%以下。
更智能的是,项目将配套自主科技成果,搭载精准控制系统和智慧水厂管理系统,既能稳保出水水质,又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它还像装了“清新过滤器”——通过科学除臭技术提高排气标准,结合优化设计与精细管理,最大程度减少对地上环境的影响,如同给水厂装上了过滤装置,让排放更洁净,在此过程力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