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钦波、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杨全弘作致辞发言。
在上午进行的主题报告和讨论环节,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何平、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山东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教授李玉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凡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以当前大气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案例城市PM2.5超标的二次颗粒物统计诊断,可凝结颗粒物研究现状、问题和挑战,脱硝过程中氨逃逸和控制措施为主题作报告分享。
何平博士指出,我国出现雾霾的原因,主要是脱硫脱硝过程的副作用和检测指标尚未完善所致。目前,广东已经开始可凝结颗粒物的检测,山东也已经加大氨逃逸的控制力度。我们期待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可凝结颗粒物(CPM) 和氨逃逸能够得到重点治理,中国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能够取得新突破。
宋国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PM2.5形成机制涉及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且二次颗粒物还涉及CPM、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目前已有的PM2.5治理方案(规划、计划等)仍然没有明确提到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及其排放控制计划。其团队基于之前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方法的改进和案例研究,通过北京市、唐山市、石家庄市、沈阳市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主导统计,提出排放控制建议。
李玉忠教授针对CPM概念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科普和解析,并以CPM减排方法研究包括活性炭吸附、生物质掺烧、冷介质诱导等,通过研究过程的分析以及不同方法的特性对比,对可凝结颗粒物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目前李教授团队已开发出初步的 CPM 检测设备。
张凡研究员从大气环境研究的宏观视角就NH₃逃逸控制法规与标准、来源分析、检测和控制技术进行报告分享。张凡强调,未来NH₃逃逸控制法规与标准的发展趋势应进一步加严限值,鼓励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碳减排协同与数字化监管。在对NH₃逃逸来源分析和检测控制技术进行解读后,张凡提出了加强源头控制,消灭污染于无形;重视收集,分类处理;末端治理因地制宜;开发非NH₃基低碳协同脱硝技术等具体建议举措。
下午进行的创新技术报告环节,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赵燕澍、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巍巍、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杨全弘,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湘江节能环保协作平台主任郑亚国分别结合各自业务领域,技术研发优势与实践转化成果作报告分享。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公司、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的举办给予大力支持。